2010年1月17日星期日

恆指下滑與market sentiment

恆指在新年高開之後好像有點後力不繼﹐本週五收盤時的點數比上週五下調了約645點﹐接近3%。在我週圍的投資者對這種程度的調整的反應差不多可分為兩類﹕三成是“早在預期之中﹐驚都未驚過喇”﹐七成(以把短期回報作為目標的投資者居多)是“雖然有預期會有調整﹐但是來得這麼快﹐跌幅也不小﹐話唔驚就假喇。”以管窺豹﹐整個市場對本週恆指調整的反應可見一斑。 究竟應唔應該驚? 這大概是這幾天大家都在考慮的問題。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本週股市下調的最直接原因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香港股市的表現越來越多地受到中國大陸和美國的經濟﹐金融﹐貨幣﹐和貿易政策和數據所影響。在最近十年內﹐中國大陸對香港股市所產生的影響尤其不容忽視。 所以﹐當人民銀行公布將於1月18日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的時候,股市應聲下跌。存款準備金率的上調代表銀行必須從其儲蓄總額中把更多的資金擺在保險庫內以提昇其應對週轉不靈或擠提之類突發狀況的能力。換言之﹐銀行可以拿出來貸款的資金變少了 – 這對equity market和asset market的發展都不是好消息。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政府在2010年逐步收緊經濟發展的一個信號。其實﹐市場對人行收緊信貸及提高準備金早有預期, 金融股在本週行業分類表現最弱﹐而且內銀股在一個多月前就已先行調整(見下圖)。


                                                 (數據來源﹕Bloomberg)
                                       (注: H股金融行業指數包括六行三保)

既然早有預期﹐那大家為什麼還會驚? 這就不得不說到與市場表現一體雙生的market sentiment。

市場反應﹐市場情緒﹐或是市場觀感 皆可譯做market sentiment。 它是投資者(市場參與者)綜合情緒的體現﹐也反過來影響投資者的行為。其對香港股市的影響力恐怕比對其它發展完善的股市要大得多。 香港的證券市場跟中國大陸的比起來勉強算是成熟﹐但跟歐美日的比起來仍是頗為青澀。譬如說﹐short sell, option contract, 債券﹐和industry ETF之類的金融產品確實存在, 但參與交易者較少﹐又不是每家上市公司都支援(只有大市值股份才有option)﹐導致這些金融產品的流動性(liquidity)很難讓人滿意。因為上述產品在已成熟的證券市場中通常被用作風險管理的工具﹐它們的匱乏和局限性會使香港的傳統投資者在想做風險對衝的時候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簡單來說﹐除了“買”和“賣”之外﹐投資者並沒有什麼其它參與市場的渠道。所以一旦市場觀感為正面﹐大家就係咁買﹔一旦市場觀感為負面﹐大家就係咁賣。 這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香港的“短炒”投資文化以及恆指的高波幅特質。 (見過去十年恆指和道指的對比圖)



                                           (圖片來源﹕Bloomberg)



市場觀感基本上不具理性特質﹐但這並不阻礙其左右市場的能力。正如本文開頭所說的﹐市場參與者對本週恆指下調的態度以憂心忡忡居多。 所以﹐就算人行公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警告意義大於實質效果﹐我仍預期負面市場觀感會持續生效﹐大市在未來幾週仍有下調空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