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6日星期二

曹仁超觀點

以下為曹仁超昨日在信報上的一篇文章

2011年9月5日

曹仁超 投資展望
股市仍處牛二 繼續「揀股唔睇市」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附圖是1950年到2010年CRB商品指數,可以見到由1950年至1967年全球商品價格基本上穩定,1968年美元宣布貶值引發全球價格上升到1980年為止共12年。1979年底伏爾克出任聯儲局長後把利率提升到CPI升幅2厘或以上(1980年曾見22厘,當年CPI升幅16%)。商品價格指數回落到2001年,那年有兩件事發生:1、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向全球大量入口原材料及燃料應付出口需求。2、2001年911事件後為阻止哀退出現,聯儲局再次將利率降至CPI升幅之下,即負利率時代重臨,令CRB指數由2001年起又再加快上升,至今共10年。

再研究1596年到1900年英國金本位時代共三百年。那段日子英國經濟不但高速增長,人口亦大增,但物價基本上穩定。再研究1944年到1971年美元同黃金掛鈎期,美國物價亦基本上穩定。

物價上升兩大因素

換言之令物價上升兩大因素:1、印銀紙速度大於GDP增長率;2、利率低於CPI升幅。兩者何者影響力比較上大?1980年到2000年美國仍在印銀紙,但美國CPI升幅乃回落,換言之罪魁禍首是利率低於CPI升幅。

再看看1990年到2010年日本政府亦大印銀紙,日本CPI升幅仍不大,理由是日圓利率和CPI升幅接近,所謂經濟增長引發通脹只是另一謊言。1879年美國內戰結束後,外國人口大量湧人美國,政府大量興建鐵路由1879年2665哩上升到1882年11568英哩,私人大量投資美國物業,全美新建房屋由1878年到1883年增加了150%,但失業率卻回落到2.5%, 1889年工資較1879年上升23%(其間沒有通脹)。這次內戰結束後美國出現長達14年的繁榮期,同期物價是回落不是上升。

為何1981年至2001年美國CPI升幅下降?理由是科技進步加上經濟環球化令美國GDP每年有4-6%實際增長,抵銷了新增鈔票的影響。為何2001年起美國CPI升幅回升?理由是貨幣供應速度超過美國GDP增長速度,加上負利率環境令資金到處流竄。

2001年9月開始的美元貶值潮、黃金及商品升值令資源股大升。2012年又如何?①世界GDP分配進入「再平衡」期。即歐、美追隨日本在未來20年佔全球GDP比重減半,中國、印度、印尼等第二世界國家,佔全球GDP比重上升近倍。②社會亦進入「再平衡」期。即低收入家庭在未來20年收入上升近倍,中產階級收入則停滯不前。

未來投資策略是找出那些以出口為主的工業股能成功打開內需市場者。內地樓價進入調整期,幅度在10%左右,內房股早已反映上述因素反而可選擇性投資。內銀股情況亦差不多,消費股經兩年大幅上升後進入調整期。港股及內地A股仍處牛市二期,繼續玩「揀股唔睇市」遊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