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7日星期日

農村故事

本週二﹐ 中國大陸十三家報章和三家網路媒體於兩會召開之際發表了一篇共同社論﹐抨擊現有的農村戶口制度違憲﹐敦促戶籍制度改革﹐希望農村人和城市人能享受同樣的﹐憲法所賦予的權利。 

我還記得小時候跟父母一起回大陸某個省會城市省親﹐總會見到街上有這麼一種人﹕他們或蹲或坐﹐衣著寒酸﹐蓬頭垢面﹐用空洞而麻木的眼神打量著行人﹐跟週圍的城市環境格格不入。我問在當地的伯父這些人是什麼人﹐他頗有些不屑地回答說﹕農村人。 

在許多香港人的概念中﹐中國大陸的十三億人是一個整體﹐香港的七百萬人是一個整體﹐兩者涇渭分明﹐大相徑庭。實際上﹐大陸的十三億人因為地域﹐文化﹐傳統﹐以及經濟條件的不同﹐可以被分為更多更細緻的族群。而且﹐這些族群對各自的評價亦難稱得上河蟹。在林林總總的政治不正確中﹐有一種歧視跨越了以省為界的地域分類的局限﹐那就是﹐城市人看不起農村人。 

撇除諸多主觀認知上的偏見﹐城市人看不起農村人的根本原因無非是兩個﹕一是後者比較窮﹐二是後者持有的農村戶口。 

從經濟條件來說﹐在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為397元﹐前者是後者的1.74倍﹐由於基數不大﹐倒也顯不出太大分別。到了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為3255元﹐前者是後者的3.22倍 –城鄉收入差在二十年間增闊了 85%。 

農村人口的悲哀並不僅僅是其經濟上的窘迫﹐在國家戶籍政策上﹐他們更是de facto 二等公民。持有農村戶口的學童普遍不被允許在城市學校接受一至六年級的初級教育。設立在農村的醫院(或稱醫療合作社)只能提供不健全的低水平醫療服務﹐但是持有農村戶口的病人去城市醫院看病卻既麻煩又昂貴﹐因為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險制度獨立於城市人的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系統之外。持農村戶口的打工仔只能在城市裡打散工﹐無法享受社保等就業保障。而最讓普通農村人感到無望的是﹐農村戶口會跟著他們一輩子﹐從農村戶口轉成城市戶口的可能性接近於0。 (從城市戶口轉成農村戶口也一樣困難 - 雖然難以置信﹐但的確有人嘗試過。) 

受顯而易見的城鄉收入差所驅動﹐無數農村人口在近十幾年來不斷涌入城市。然而在目前中國大陸的政策和制度設計框架內以及社會結構中,他們揹負著名為農村戶口的原罪﹐既不想返回農村,也無法徹底融入城市。這種“半城市化”的農村人口不但造成了大量勞工資源的閑置和生產效率的減低﹐也因其流動性高和難于監管的特質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 

再回頭來看看這次的聯合社論事件﹐中宣部在社論發表第二天開始禁止其它大陸媒體對該事件的報導﹐並禁止網民對其進行討論。十三家報章中只有經濟觀察報的總編和副總編被處份﹐社論的攥稿人(亦為經濟觀察報一個副主編)被開除。中共中央對這次帶有挑戰黨政權威性質的上書事件不僅不像以往一樣嚴加懲處﹐返而似乎想要息事寧人。這其中雖然有讓兩會平穩召開的考量﹐恐怕也代表中央的一部分政策執行者有借此事件發聲的意思。 

在參與此次上書的媒體中﹐只有一家報章(南方都市報﹐隸屬南方報業媒體集團﹐2009年世界日報發行量排名第二十七)和兩家網站(Sina新浪和鳳凰網)在全國範圍內較有影響力﹐其它的要嗎從未聽說過﹐要嗎只是在當地具影響力的報紙(如大河報 - 河南﹐瀟湘晨報 - 湖南﹐遼瀋晚報 - 東北)。由此可見﹐本次聯合社論的發起人很可能是一位或幾位不在位(不在中國黨政架構內擔任職務)﹐但仍有一定能量的中共大老。而且這位(或幾位)大老和部份政策執行者很可能已達成共識﹐想要藉本次事件為在全國範圍內有效地開展針對三農問題(農民苦﹐農村窮﹐農業不賺錢)的改革打下輿論及民意基礎。 

雖然從保持勞動力廉價﹐防止醫療和教育支出過高﹐有效監管人口等方面去考慮﹐農村戶口很難在短時間內被取消﹐中國政府對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在制度上亦很難馬上一視同仁﹐但占中國人口超過55%的農民最起碼從這次聯合社論事件中看到了一線曙光。中央一號文件連續七年聚焦三農﹐而今年的主題是農村城鎮化﹐農民城市化﹐農業產業化。如果這次事件可以發酵﹐使農民自發地配合中共中央的各種相關政策﹐那麼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會被更有效地執行﹐內需﹐內建﹐甚至與三農相關的內銀均有可能因此而獲利。 

下附聯合社論全文 

                              請兩會代表委員關注並敦促戶籍制度改革 


 中國有受戶籍制度之苦久矣!我們崇信人生而自由,人生而擁有自由遷徙之權利!然此誕生於計劃經濟時代、不合時宜地存在數十年之久之弊政至今仍時時困擾著我廣大民眾,已到非革新不足以平息民怨,非革新不足以與時俱進之境地。為此,值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我們,全國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13家報紙發表共同社論,提請兩會代表與委員們,善用你們手中的權力,加快戶籍改革進度,逐步以人口信息登記制度取代現行僵化的戶籍制度,直至最終將其徹底消除! 


   中國《憲法》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遷徙自由是人權和人身自由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是憲法賦予國民的基本權利。然而,現行的戶籍政策卻事實造成了城市居民與農民、城市居民之間地位的不平等,制約了中國公民的自由遷徙,明顯與《憲法》相違背。我們都知道,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這是加速目前戶籍制度改革的法理基礎。 


 戶籍制度分割了城市和鄉村。 “農民工”是對那些戶籍在農村而身在城市打工的人群的特定稱謂,最早的一代農民工,為城市的發展付出了自己的勞動,可是,他們的下一代仍然沒有辦法解決身份認同,他們的子女仍然背負著上一代的困惑,他們生活的城市仍然無法接納他們,這才有了80後、90後農民工的稱謂。我們要問,這樣的隔離究竟還要持續幾代人? 


即便在城市中,戶籍制度也分割了城市的居民。在同一座城市中,儘管我們與其他人一樣為這座城市的建設奮鬥多年,我們與其他人一樣納稅,但沒有戶口讓我們無法像其他人一樣享受平等的就業機會,享受同等的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因此,夫妻被迫兩地分居,年老的父母無法與子女團聚,孩子無法獲得良好教育。我們要問,這樣的隔離究竟還要持續幾代人? 


 戶籍制度還是滋生腐敗的溫床。正因其稀缺,在很多城市戶口成了被買賣的對象。有權者可以以此尋租,地產商可以以此為銷售的工具,而千萬的弱勢群體要么付出金錢的代價,要么望洋興嘆地面對種種不公的待遇。我們要問,這樣的不平等究竟還要持續幾代人?溫家寶總理不久前就明確表示,中央已經決定穩妥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而包括上海、深圳、廣州等全國數十個城市都已經出台戶籍改革的措施。在這些城市,居住證正在逐步取代暫住證,持證者將可享受與當地居民相同的社保、醫療服務、教育等公共服務。在一些城市中,農民工也正陸續被城市所接納,他們迎來了遲到的尊嚴。 
同時,國家正在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社會保障關係跨地區轉移接續。建立個人終身社會保障號,並儘快實現全國聯網,這為現行戶籍制度改革的加速奠定了基礎。 


這些變化固然可喜,但在更多的地方,我們仍然失望地看到戶籍這一無形而又沉重的枷鎖,困住無數疲於奔命的人們。我們深知戶籍政策之盤根錯節,改革細節之錯綜複雜,然而我們更無法漠視那些已經、正在以及仍將因此政策而受挫、受苦的人們。對於他們,等待改革的迫切讓每一分鐘的等待都顯得非常漫長。 
市場經濟是由市場配置資源的自由經濟,人的流動是市場經濟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在欣喜地看到中國經濟的飛速成長的同時,我們也要警醒經濟結構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人口紅利正在消失,自然資源也非源源不絕,中國經濟下一輪成長的動力已經更多地指向內部結構的調整與資源使用效率的優化,而非粗放式的外沿擴張。戶籍制度的改革不僅利於民生,更能加速中國的城鎮化進程,為中國經濟注入更多的活力。更重要的是,戶籍制度的改革將能幫助確立中國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成為中國社會各階層均衡進步、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 


為此,我們呼籲全國兩會代表,運用你們手中人民賦予的權力,敦促有關部委盡快廢除1958年頒布的《戶口登記條例》,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進度,逐步以人口信息登記制度取代現行僵化的戶籍制度,直至最終將其徹底消除。 
我們希望,我萬千國民,地無分南北,人不分城鄉,都擁有同樣的就業、醫療、養老、受教育、自由遷徙的權利。我們希望,僵化的戶籍制度,能終於我們這一代人,讓下一代人真正享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憲法賦予之神聖權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