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1日星期一
投資越早越好
工作的時候,跟一個老牌交易員混得很熟。此人是個猶太人,每年都向以色列政府捐款。他二十三歲便在摩根大通負責二十億美元的交易本,二十八歲退休。其時公司給了他一筆約八百萬美元的獎金。之後他覺得無聊,就又重新投身金融業,不為謀生,只爲興趣。這個老行尊曾經說過一句話,令我們永世難忘:「小錢是用大錢慢慢賺出來的。 (If you want to make a small fortune, start with a big one, and start with it early.)」 乍聽上去,這句話似乎平平無奇;仔細想想,震聾發聵。
這句話的重點是「慢慢」兩個字。也就是說,越早開始投資,財富就會累積得越多。而這一早一遲之間所造成的差異,恐怕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要想瞭解這句話的真諦,先讓我們來比較一下兩位無人不曉的投資大師:巴菲特和索羅斯。
巴菲特,師從葛拉漢,畢業於哥倫比亞商學院,是價值投資法創始人,巴郡投資公司創辦者。索羅斯,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反饋學說創始人,索羅斯基金創辦者,量子基金創辦者。兩個人都是七十九歲,巴菲特的年平均複合回報是百分之二十點一,索羅斯的年平均複合回報是百分之三十二,照道理來說,索羅斯應該是兩者之中更有錢的那位,對不對?答案是:不對。在二零零九年的福布斯財富排行榜中,巴菲特排第二,淨資產值為二百七十億美元;索羅斯排第二十九,淨資產值為一百一十二億美元,是巴菲特的三分之一還不到。爲什麽會差這麼多?很簡單。巴菲特在一九五七年就正式開始投資,而索羅斯在一九七零年才跟人合夥創辦量子基金,比巴菲特晚了十三年。
就是因為晚了這十三年,即便索羅斯是個更成功的投機者,他的財富還是比巴菲特整整少了二百六十億美元。 其中的奧妙就在於上面用到的一個詞:「年平均複合回報」。這個詞的意思是,不管每年投資賺了多少,我都把賺來的錢加到原有的本金裏面,作為資本,在第二年再次拿去投資。年復一年,我的財富會遵循函數曲綫模式增長。而函數曲綫的特徵是,時間越長,其數值就飆得越快和越高。在時間的作用下,就算投資只給我帶來一個平平無奇的年平均複合回報值,我的財富還是會以驚人的規模累積。舉例來說,從一九八零年四月五號到二零一零年四月五號,道瓊斯工業指數的年平均複合回報只不過是百分之九點一六,但是它在這三十年裏的總增長卻是百分之一千二百八十六點三四。
從巴菲特和索羅斯的例子可以看出,盡可能早開始投資,可能是累積財富的方法中最沒技術性的一項,但它所產生的影響,可能比所有技術性方法加起來還要強。有的讀者可能會問:我已經在供着強積金或是養老保險了,還需要盡早投資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就中國大陸來說,在二零零七年和二零零八年兩年間,財政部共計收取國企分紅五百八十四億元,節餘僅為十二億元。這其中有多少被用於充實社會保險基金,完全不為外界所知。而到了二零五零年,六十歲以上老年人將超過四億。社會保險基金缺口將在二零三五年達到高峰,每年將產生約一千億元的赤字。就香港來說,強積金僵化管理,多數只以平均成本法作為投資策略。不但剝奪員工自行選擇投資意向的自由,而且基金買賣差價,供款費,管理費加起來還不比其他共同基金便宜。
在這種社保體制下,未雨綢繆並不為過。大家爲什麽不盡早投資來累積財富,為退休後的財務自由準備多一條後路呢?
最後,讓我用一則小故事來作為本文的結尾。在富饒的古巴比倫,有一個馬車匠人某甲,他和一個吟遊詩人某乙是好朋友。有一天,某乙來找某甲借錢,誰知道某甲自己也窮得連一個銀幣都沒有了。這一對難兄難弟淒淒慘慘地蹲在街角,開始討論自己為何會陷入如斯窘境。談着談着,某乙想起來了:「你還記得那個某丙嗎?他小時侯跟我們一起玩,大了在學校接受同一個老師的教導,爲什麽他就成了全巴比倫最富有的人,而我們現在只能蹲在路邊吃塵?」某甲說:「對哦。走,我們問他去!」
兩個人如願見到了某丙,並提出了疑問。某丙告訴他們:「從第一份工作開始,我就每個月把十分之一的薪水留下來投資。這些投資如果失敗了,我會從中汲取教訓;如果成功了,我會把賺來的錢加上每個月一成的薪水再拿去投資。」某甲和某乙對這個答案相當不滿,認為某丙糊弄人。某丙笑着說「當我不斷這樣做了幾年以後,我所累積的財富已經讓我有機會去接觸更多的人,和更多的商機。於是我賺的錢也更多了。雖然之後會越來越複雜,但正是因為我從第一份工作起就開始拿出一成的薪水去投資,才有機會打開財富的大門的啊。
標籤:
舊版文章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