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正視自己的投資心態



Jesse Livermore 曾經說過:“一直以來,人們在(證券)市場上的行為和反應基本上是一樣的,全部是貪婪,恐懼,無知,和希望的結果。這也正是爲什麽整個市場的構成和波動模式總是在重複。” 作為一個離婚三次,最後吞槍自殺的股票界傳奇,Jesse Livermore 可能並不是一個快樂的人,他說話的方式也因此尖銳而不留情面。但不管多刺耳都好,我都不得不承認,“貪婪,恐懼,無知,和希望”的確是對投資者心態最一針見血的描述。我這次只想談談兩點:貪婪和恐懼。

先談談“貪婪”。前兩年那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讓我們大家都餘悸猶存,但它的出現並非無跡可尋。我記得商業週刊2007年四月刊就已經有文章指出了房市過熱和建築業飽和的問題。BearSterns 在同年六月就申請了一筆32億美元的貸款去“Bailout” 它自己的高評級房貸基金。華爾街日報,Barrons,和投資者日報(Investors Business Daily)在2007年五月到七月月間,就已經對次貸衍生金融工具的形成,其對信貸違約掉期(CDS),銀行的隔夜商業票據 (Commercial Paper),以及銀行資金流通性,乃至對整個市場資金流動性的負面影響都做了全面的解釋和分析。但是當時,大多數投資者,不管是專業的還是非專業的,都並沒有把這個警告當回事。因為彼時的市場觀感還極之正面:油價在飆,金價在跌,Fed也還在上調聯邦基金率。大家都在買進,想在泡沫還沒爆之前賺更多錢。直到2007年十一月的黑色星期五,再到2008年三月BearSterns崩塌,眾多市場參與者才開始認識到,“大市”真的不妙了。那些少部份仔細觀察分析,並且因此克服自己的貪婪心理,選擇去提早賣空的投資者,恐怕現在身家已經翻了幾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Hedge Fund Managers 真的做到了)。

再來看看“恐懼”。我認識一個投資經驗近十年的朋友。此人是個死硬派基本分析型投資者,對大、中、小、成長、平衡、價值九類公司以及各大行業都建立了自己的估值模型。他在RIMM(Research In Motion,Blackberry製造商)2008年後期跌到約60塊的時候買進,因為他自己計算出來的合理目標價是70塊。然而RIMM在他買入后跟隨大市一路狂瀉,最低跌倒40塊不到。他當時跟我說,看到的新聞,讀到的報紙,全部是一面倒地看衰大市,他非常害怕會血本無歸。結果,在RIMM見底爬升到50塊的時候,他選擇了離場。由於他的交易金額很大,所以很是損失了一筆錢。很不幸的,RIMM在那之後沒多久就升到了70塊,並一直在那個價位小幅波動,和他計算的合理價位完全相同。這一類逢低賣出的故事恐怕大家都屢見不鮮。究其原因,無非是投資者的傳染性恐懼和對更大損失的趨避心態。不管是貪婪和恐懼,都會使投資者的判斷和決定出現偏差。而這種偏差的直接結果就是輸錢。要想減少這類心理因素對我們產生的負面影響,最重要的有以下兩點:

1. 知道自己在做什麽。換句話說,在投資前做足功課,在投資后定期檢討。對行業、本國大市、乃至全球大市都不間斷地仔細觀察,認真分析,並對其趨勢有自己的判斷。這樣,“人云亦云”的行為才會被杜絕,自己的信心才會堅固,才能進一步防止自己被傳染性恐懼或集體樂觀思維所感染。

2. 瞭解自己。通過過往的投資歷史,對自己的心理行為、風險承受程度、以及做決定的模式進行歸納和總結。在之後做決定的時候,問問自己:做這個決定的原因有幾成源自理性分析?有幾成源自心理慣性?如果是後者居多,那作出的這個決定還合不合理?

我們大家都是人,是人就會被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和情緒左右,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和懵懂的死亡組合。只有在正視自己的投資心態之後,成功和財富才會對我們青睞有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